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今天是2022年7月1日,中国香港回归祖国怀抱25周年。我们自豪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自豪于身为一名中国人。
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国家以及各大卫视、媒体、机构、组织等都为之而庆祝。学姐也感到非常骄傲且自豪,每每看到这些庆贺,会不自觉饱含泪水,再次表示祝贺还有我们的激动之情!祝福祖国越来越好,繁荣昌盛!
激动还有祝福的同时,接下来就由学姐用传播学的视角带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香港回归25周年的一些新传知识点吧!大家搬好小板凳,跟着学姐的脚步,开始学习啦!
近日,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最新发布的《2022年世界竞争力年报》(简称年报)中,香港排名从去年全球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6月15日表示,年报肯定了香港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香港的竞争力有赖于“一国两制”下的制度优势。
纵观25年的回归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将在“一国两制”方针和“爱国者治港”原则下,在新的发展基础上齐头并进。
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在每个历史阶段,媒介都在利用自身的特性与报道框架,书写着属于中华儿女共同的集体记忆。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挥全媒体资源优势,对一系列大事件第一时间进行创新报道,大屏小屏联动,引发广泛关注。
01 宣传策略
大屏小屏组合拳联动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内容为王”已不再是当下新闻生产的唯一准则, 呈现方式、技术平台等都成为影响新闻生产的重要因素。采用全方位、融媒体的方式向广大公众展现新闻事实已经成为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新常态。传播新技术的推广和受众接触信息方式的改变, 推动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报道中深度融合, 并表现出鲜明的特色。
连日来,总台多平台持续推出预热报道,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带领观众深入领略新时代香港活力。
在电视端,CCTV-新闻推出系列报道《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高端访问》,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展现“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并播出《新香港故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7月开展》等报道,体现中央政府对香港文化发展的支持。
在广播端,总台环球资讯广播播出报道《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一国两制”是科学可行有生命力的》。中国之声推出节目《家国相依》,聚焦香港各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市民。
在融媒体端,“大湾区之声”新媒体推出《25·正青春》,讲述多位出生于1997年的“港区同龄人”在内地求学创业、工作生活的故事,以香港青年的视角,展现祖国与香港的紧密连接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创建专题《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推出系列报道《香港,展信安》以及系列访谈《狮子山下相对论》,传播效果突出。总台大型融媒体报道《直播大湾区》则通过“1小时广播+12小时新媒体”直播报道形式,立体展现湾区城市特色与新貌。
02 聚焦个体
以具体人物故事阐释宏大主题
对媒体而言, 香港回归25周年是一项重大纪念活动,且可以提前准备的重要活动。与此同时,也能够有充足的准备并实施策划报道。
因此, 各媒体在回归25周年纪念日之前, 都不同程度地展开了预热报道, 为纪念日庆典当天的重头报道造势。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宏大主题下, 为了报道25年来香港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和成就, 很多主流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小见大。即通过具体的普通人的故事去展现香港25年的变化。
例如,直新闻特别推出系列海报策划《浪漫依然·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通过描绘香港的具体物件、发生的事情、以及蕴含的情感等元素的交织。展现出了其特有的魅力。
在这次策划中,主要讲述了在历史上的1999年1月15日,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正式启用,并逐渐取代老式的回乡证。一张证件几十年来的变化,也见证了两地居民往来由繁变简的这段历史,不断地促进两地的交融。这种叙事方式聚焦于个体层面,以小见大,书写真实故事。展现香港特区25年的变化,更具有亲和力与说服力。
03 集体记忆
媒介推动下的建构、传播与认同
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Media Events)一书中用竞争、征服和加冕的隐喻来描述电视制造集体记忆的仪式感的不同话语结构。
这种集体记忆的构成方式是中心化的,它的解释权归信息生产者所有,观众是纯粹的消费者,或被怀旧的情绪裹挟,或陷入“沉默的螺旋”。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无一例外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播,包括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戴安娜王妃的葬礼等等。
香港回归以来, 党和国家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主要包括召开纪念大会、庆祝酒会, 举行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体育竞赛等。
这些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 借助仪式的进行, 勾连“过去”与“现在”, 唤醒、强化、建构香港回归的历史;借助纪念活动创造纪念符号, 并进行传播;通过刊发纪念文章和人物专访方式彰显话语权, 传播香港回归的记忆。总之, 媒体借助纪念仪式、纪念符号和纪念话语, 实现了对香港回归记忆的建构与传播。
仪式活动是集体记忆、象征空间与群体认同建构的源头。任何社会都试图通过仪式活动, 定期强化与确认集体情感与集体意义。纪念仪式通过仪式的操演达到对特定历史过程的重复和再现, 使群体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节日和人物, 从而产生、强化或重构与之相关的集体记忆。
香港回归是一个历史工程, 其中牵涉、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外交、国家形象传播等各个方面。不仅如此, 香港回归还是一个“全球性重大事件”。不同的人, 处于意识形态场域的不同点, 从不同角度构筑各自关于世界、民族、历史、未来和个人身份认同的话语体系。
我国的大众传媒为广大人民欢庆“回归”提供舞台, “香港回归”也因为传媒传播而在官方的推动下成为一个文化节日。作为文化节日, 欢庆香港回归起到了强化民族凝聚的纽带, 展现统一民族的实体存在的作用。
04 技术加持
对新闻资源的有机整合
新的传播技术和多种传播符号的运用, 推动着媒体对新闻资源的多重开发, 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于一体, 并以受众便于、乐于的接收途径发布, 有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此次对香港回归25周年报道的技术形式中,慢直播、现场直播、短视频的综合运用尤为突出。
慢直播是一种直播形式,它和常规认知的直播形态冲突,成为“快直播”的抵抗。慢直播一般没有主持人,依靠一个监控摄像头,事件的传播与发生同步进行,不带镜头快剪、编辑、音乐渲染等制作痕迹。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媒体合作的大型融媒体报道《直播大湾区》一经开播。每天聚焦大湾区一座城市,推出“1小时电视+12小时新媒体”直播报道。
其通过创新的节目形态、多元的报道内容,全面、立体的展现出了湾区城市的时代特色与发展特性。节目尤其注重临场感、互动感与参与性,讲述湾区城市在经济、社会、人文、科技、民生等多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
新媒体端则利用现场直播、慢直播和短视频等方式,集合众多新媒体平台,以“一天报道一个城市”的形式,每天12小时城市主题日报道。
“慢直播”所带来的自主参与体验,是过去的“单向传播”和“选择性传播”不能比拟的,在环境、流程、细节、语言甚至动作上使真实变得触手可及。与此同时,结合了短视频与现场直播的方式,完善了参与性、互动性与临场感,让用户实现真正的参与其中。
05 尊重、融合、献礼
娱乐节目一改往日调性
与此同时,一直以来以娱乐节目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湖南卫视与芒果tv,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港澳台办公室,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特别指导,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TVB出品的音乐献礼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播出“港乐与我共此时”,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特辑。
在节目中,内地与香港歌手以时代金曲为载体,唱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感。
此外,最近大火的《浪姐3》也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特意将自己最新一期的播出日期以及本次播出的第一个节目——王心凌战队的《星星点灯》也与其相呼应。
“星星点灯 照亮我的家门
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
星星点灯 照亮我的前程
用一点光 温暖孩子的心”
在《星星点灯》的歌词里面唱的也让观众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狠狠共鸣了!这也体现了娱乐节目对此次重大国际事件的尊重,更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方式,实现与自身民族情感的沟通。
启 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政治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人文、传统文化等方面也越来越关注。因此, 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有助于实现全面、精准地传播“中国形象”的对外宣传目标。
香港回归25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国家综合实力上升的体现。做好这一纪念活动的对外宣传与报道, 有助于展示与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 同时也能够消除、西方国家文化霸权视域下的对于香港回归的质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当其冲,作为极有公信力的权威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全媒体资源优势,对一系列的大事件第一时间进行创新报道,有效扩大了对外报道的影响力。
联动大屏小屏,分别在电视端、广播端、融媒体端推出不同的节目类型,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 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总体上看, 此次香港回归25周年的报道既有精心策划, 又有新技术、新平台的应用, 表明了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转变理念, 主动借助新技术辅助报道, 积极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 相互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常江.互联网、怀旧与集体记忆【J】.青年记者.2019(16):92
2.吴波.“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报道框架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19(01)
3.“许向东,郭萌萌.策划性、新技术与影响力——以香港回归20周年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7(09):87-89
4.林世华.香港回归以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集体记忆研究【J】.教育传媒研究.2017(04):45-50
5.韩青峰.媒体对香港回归集体记忆的建构【D】.西南政法大学.2018(07)
6.大小屏联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期系列大事件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来源:中国广告杂志公众号
Ps: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END
与你一研为定 |